俗话说的好,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,不怕不识货赢赢顺配资,就怕货比货,进入21世纪以后,很多现代人都自诩智慧、科学比古人不知道强了多少倍,但是真的都强么?这可不见得,就拿前几年的事情来说,耗资18亿修建了一座大桥,不到一年的时间有一段路就垮塌了,而在千年前的宋朝年间修建的一座大桥至今仍在,不得不说有时候古人真是厉害。
哈尔滨阳明滩大桥在经过18个月紧张施工后,连接哈尔滨四个新区、跨江、跨河、跨铁路的高难度大桥顺利竣工,在当时来说这个桥可谓是非常风光的存在,无论是难度还是竣工速度在国内都是屈指可数的,按理说耗资18亿修成的这座桥应该能用很长时间才对,可让人想不到的是九个月后有一段路就坍塌了,当时桥上只有四辆重载货车而已,真是让人唏嘘不已。
展开剩余75%没对比就没伤害,在泉州有个洛阳桥,虽然历经千年,但这座桥至今仍在,而且至今还能用,洛阳桥原名叫做万安桥,在泉州市东郊,这座桥长834木、宽7米,桥上有两座亭子、两尊石将军和五座石塔。北宋皇祐五年至嘉祐四年(1053-1059)年修建完成,当时主持修建的是泉州的知州蔡襄,这座桥当时共耗资1400万两白银,与北京卢沟桥、河北赵州桥、广东广济桥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桥。
之所以建造这个桥还得追溯到唐朝,唐朝初年社会动荡不安,中原(河南、洛水一带的人)大量人口南迁,当这些人口来到泉州的时候,感觉这里的地势很像洛阳赢赢顺配资,于是将这块取名为洛阳,万安桥也就成为了这个“洛阳”的洛阳桥了。
早年间,洛阳江水势滔滔,人们只能根据船只往来对岸,要是遇见什么大风大浪的天气,连人带船翻进江中的事件屡见不鲜,当地人只要过江往往都会祈福“万无一失的平安过渡就好”,所以这个渡口也叫做“万安渡”,在这修建的桥也叫“万安桥”了。
古代科学技术、造桥技术确实没有现代发达,想要在这汹涌的江上建一座桥,那可是相当有难度的,打下桥基后,很快就被江水给冲没了,根本无法建桥。在经过能工巧匠们苦思冥想后,才终于想出一种解决的办法,那就是采用“筏型基础”和“种砺固基法”来克服江水冲击的问题。
筏型基础就是把桥柱做成了船的形状,这样就可以将江水的冲击降低到最小,整座大桥的寿命自然会延长很长时间。种砺固基法就是利用牡蛎的天性(繁殖力非常强、无孔不入),当作桥身石块之间的“结构胶”,然后试石块之间就没能被牢牢地粘在一起。
正是因为建造这座大桥的难度非常难,所以洛阳桥也是泉州的象征,是泉州百姓的骄傲,因为洛阳桥的成功建造,所以当时的建桥技术达到了空前的提升,著名的平安桥、顺济桥和盘光桥陆陆续续建造成功。
在这将近一千年的时间里,洛阳桥总共被修复过十七次,原因当然不可能是什么重物压塌,均是自然灾害,无非是飓风、涨潮、地震和战争因素,1993-1996年期间,洛阳桥再次修复,恢复了古桥的样式,现在洛阳桥已经属于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了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配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