◎港漂妈妈Uma(ID:umawong666) ◎作者| uma wong寻钱网
(*文章稍长,阅读需要10分钟)
前几天,看到同事们都在发这张——二季度最新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表。一年期存款利率降到了1%以下,正式进入了0字头时代。
才突然惊觉,我们70后、80后,乃至90后,所经历的整整一个加息时代,都已经成为了过去式了。
很多伴随了我们前半生的投资经验,在这个时候会开始失灵。比如“买房永远对,京沪永远涨”。
利率不会是所有变化产生的原因,但它是很多社会现象的底层原因。
利率走低,经济下行,赚钱辛苦,工资不涨,生育率也下降,年轻人连恋爱都不谈了。社会上赚快钱的坑蒙拐骗也多起来了。还有可怕的延迟退休,社保赖账。
车轱辘话大家都会说,但其实意义不大,除了增加恐慌和消极情绪,也没啥价值。
今天我们换一个角度,我们从数据层面,来看看我们的邻居日本,是怎么熬过他们的低息时代的。
数据来源说明:以下数据均来自World Bank、IMF、CEIC、Trading Economics、World Economics等,根据本人手工整理而成。因为年代久远,有部分有精准数据出处,有部分是推测数据,甚至来自新闻报道综合整理而成。
失落的30年其实是从降息开始
1990年,正是日本资产泡沫化最严重的时候。
但其实,一直被认为是造成日本衰落的元凶,美国摁头签下的《广场协议》,是在1985年签订的。日本签下《广场协议》后,被迫对日元在短时间内大幅度升值,但当时并没有造成日本的金融大震荡。
相反,因为日元升值,热钱涌入,反而带来了1985-1988这一段时间的繁荣。以日本东京市中心比较昂贵的公寓为例,单位平米价从1985年的100万日元左右,短短五年间,同地段房价翻了一倍,在1990年达到了220万日元每平米,直接翻了一番。
而真正的急转直下,其实从1990年日本意识到经济过热,主动用急速降息的方式降温操作开始。
1990年,日本紧急从6%的政策利率,降到4.5%,随后一路踩急刹车,仅用了五年时间,就把日本政策利率降到0字头,也就是我们目前现在的水平。
而参考中国的降息通道过程,我们还是要稳健得多。所以我们跟日本一些相似之处,但也不可一概而论。我们的降温操作是从2019年开始,用了七年的时间,降到了低息通道的入口。
数据来源:2025年2月18日《近期我国国债收益率 持续下行的原因及建议》,中银研究院
降息后的汇率走势
降息大家最关心的一个问题,也跟我们的海外资产配置高度相关,那就是:
降息了以后寻钱网,汇率到底会怎么走?
这里又有一个打破我们认知的事情。很多人会认为,汇率会是一个板上钉钉的,基本符合经济学原理的一个简单推理。
降息不可怕,放在世界范围内,去寻找利息高地,不就妥了吗?
很多朋友都是基于这个想法,开始研究汇率的。如果你开始在网上研究汇率,你就会发现,不管是经济学家,还是专业投顾,还是网上的野生专家,大家的结论不仅各不相同,甚至完全相反。
博主在这里不讲任何推理,流派,也不站任何的队。我们只看数据,以及分析背后的原因。
首先,日本在1990年到1995年这个紧急降息的通道中,汇率是同步走低,也就是日元升值的过程。
日本的广场协议签订于1985年,1985年到1990年持续升值,1990年日本宣布大幅降息,并开始走降息通道,此后5年,又继续走了五年的连续升值,一直到1995年。
在这个十年里,1990年是一个转折年,前五年虽然持续升值,但也推高了日元资产,特别是日本的房地产,达到历史顶峰。而在降息通道的五年(1990-1995年)里,日元进一步升值,但这个时候却不再是资金流入的态势,而是流出了。
流出的主力军就是日本的五大商社。
日元升值的前半段,1985-1990年,是以日本财团带头的海外并购潮,他们开始先知先觉地在海外买买买(当时汇率还非常便宜!),日本的海外并购达到4000亿美元,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对外直接投资国。其中最有名的,包括三菱地产以13.73亿美元收购洛克菲勒中心,索尼以34亿美元收购哥伦比亚电影公司等。
1990年开始,日本的楼市、股市,同步开始长达五年的急剧下挫和漫长的20年萧条期。1990-1995年期间的日元汇率倒是达到了历史最低点,此时的换汇成本是最低的,持有现金的普通人,依然有机会布局海外资产。
但可惜此时,大部分普通民众的资产都锁死在了日本的房产和股票里,根本就无力逃脱,只能眼看着资产灰飞烟灭。
所以,如果我们只看利率调整,是会觉得:日本在1990年的急剧降息决策很鲁莽。但现在回过头看。
被套牢的只是普通人而已。
利用日元汇率、银行低息的窗口,套利日元资产/房产,需要怎样的身份/资金条件?欢迎扫码加好友沟通咨询:
降息通道中的日本
1990-2025年的时间跨度太大,大家看数据也看得不那么清晰。那么我们着重看一下日本在降息通道中的这10年(1990-2000年)里,经济和社会面的主要变化是什么。
(1)汇率:先降后升
从1985年日元升值开始,到标志性的1990年日本央行突然降息,再到1995年,日元的汇率达到最低点。
从1995年开始,日本开始进入我们现在的0字头利率时代,汇率也开始从历史的最低点开始反弹。
起码看日元的这一段历程,我们可以看到,汇率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强大就升值,经济下行就贬值的逻辑。它的影响因素其实很多,有被动的汇率调整寻钱网,也有主动的意图在内,单线思维真的行不通。
(2)出口:稳稳地保住了
看到出口数据,我们会能够稍微理解当时汇率折线走势的真正逻辑了。凸显了当时日元高位,主动贬值的主要原因——保出口。
在这10年里,只看日本的汇率的大走势,最终拿到的结果就是:在日本国内面临巨大资产泡沫的环境之下。日本的看似激进的降息和汇率操作,却神奇般地保住了日本的出口。
国内资产泡沫都烂在普通老百姓的锅里了,民怨沸腾先不管他们。但出口还是稳住了。比起内需外贸一起完蛋,至少保住了外贸,也算是棋高一着。
我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,都能看到大量文章评价这一段历史,都是批评日本央行之“暴力”降息。但看到这一组出口数据,我个人却觉得,日本当时还是有几分智慧在里面的,依然保住了他们的基本盘。
小日子,有点东西。
(3)房价:急跌之后是漫长的阴跌
房价的数据就不多说了,我们很多人都对这段历史耳熟能详。1990年,用降息的刺穿日本经济泡沫开始,日本的房价连降10年到2000年,然后在2000年以后,保持了将近20年的低位徘徊。
注:日本的房价历史数据,对标的是日本东京某核心地段约70平米左右公寓,根据Global Property Guide、Japan Property Central、Nikkei Asia等综合整理而成,仅供宏观面参考所用,不构成直接的买房建议。
超低利率的20年(2000-2021年)
本人在做marketing顾问的时代,就一直在读一位日本作家兼咨询顾问大前研一先生的书。他有一本《低欲望社会》,就从他一个战略咨询顾问,兼日本普通居民的角度,从宏观到微观,到具体的生活,和社会百态上,全面展示了日本的这种超低息时代是什么样子的。
大家感兴趣了自己买来翻翻。目前我们的社会也显露出一些相似之处:比如,低结婚率,低生育率,低就业率等等。
所以社会面的细节今天不多说,我在这里简要汇报一下数据面看到的结论。
(1)汇率:汇率有时候是政策工具
低利率时代的汇率依然有很大的波动。08年世界金融危机,日元成为避险资产,开始大幅升值。2012年安倍晋三上台,开始推行积极的宽松政策,刺激日元一路贬值。汇率在国家对抗阶段,它是战争的工具。在非对抗的阶段,更多的时候是国家政策的配套工具。
(2)房价:连跌20年后海外买家救场
日本房价从1995年直跌谷底,到2015年,整整20年,都是一个漫长的低位徘徊的状态。在近五年也就是2019-2025年间,才有了比较快的反弹。而这种反弹跟日元贬值又不无关系。
回顾一下,中国开始走上缓慢降息通道,正是开始于2019年。在2023年以后,我们也在媒体频繁看到中国人在日本买豪宅的新闻。在日本长达20年低欲望社会里,本地年轻人购房欲望和购房能力长期都在低位,外国人(其中较大比例的中国人)买房,推高了房价,是合理的。
(3)人口:一路萎缩
日本进入低息社会以后,新生人口也开始长年的下滑,从1990年繁荣时的高峰期每年120万新生人口,降到了2025年尾的70万新生人口。总和出生率(女性生育率)也是逐步走向低位。不生育的态势,在我们国家这两年也表现得非常明显,这一趋势估计会跟日本同步。
亮点:走出萧条的伟大托底
低息社会和低欲望社会,不管是从数据层面,还是从感官层面,给人的感觉都很不好,那我们还是说点有希望的事情。
但我们在前面分析日本1990年主动大幅降息刺穿经济泡沫这件事的时候,已经发现了,日本的五大商社,作为日本经济的命脉之一,在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托底作用。
不仅是在1990年降息前,在日本经济最好的时候,如神来之笔,在美国买下了将近10%的资产,在随后的20年里(2000-2021年),也依然在大幅地进行海外投资。
在日本的海外投资目的地中,对美国的投资一直是占比最大的,在中国房地产的黄金十年,也是加大了对中国的投资,跟着我们中国的房地产吃了一波肉。
即便是在1995年汇率的巨幅波动里,日本的股票房产全面缩水,以三菱商社为首的五大商社,也是稳稳地拿住了历史营收的高点。
回忆前两个月前股神巴菲特谢幕演出中,反复提及的日本五大商社,他们除了有老爷子喜欢的避险资产,他们在过去三十年里,因为国内的长期萧条,不得不深度布局海外,其实也是一种深层次的避险能力。
在内需不够的情况下,我们也经常喊出海。中国有能力,有实力,有魄力触达海外市场的企业,太多了。
但是话又说回来,我们的低成本,价格战,强供应,这个三板斧,在目前全球萎缩的市场环境下,还好使不好使,真的难说。
日本长达三十年里,对海外市场的深耕,建立的一些品牌基础,都有着非常坚实的抗风险能力。以我们目前生活的城市吉隆坡来说,这两年比亚迪和吉利都在马来西亚打出了一定的市场份额,但目前路上看到的主要还是日系车。
日本的连锁零售,在吉隆坡也是遍地开花。包括我们十年前做非洲市场的时候,贫穷如非洲,也可以见到大量日本人投资的种植园、商超和遍地的日本二手车。
咱们中国人可以搞得过他们吗?当然可以。但我们是现在最难的时候才开始搞,而他们其实已经提前了三十年,在汇率成本最低的时候,慢慢悠悠地搞,并且深度辐射到了世界的每一个旮旯角落。
总结
最后,分析这些,对我们普通人的意义到底在哪里呢?除非你就在五大商社上班,否则这一切对咱们都没有意义。
第一,只要不是在1-3年内就被打平的利差,其实值得追逐。
第二,海外资产配置的意义,日本30年前就已经玩明白了。
第三,如果再来一次,一定要在最有钱的时候,保持现金,以及多样资产配置,而不是等到被套牢。
第四,汇率并不是简单粗暴的东升西降,你输我赢的直线逻辑,有时候你是战友,有时候你是韭菜。
第五,放眼世界,才是低息唯一的出路。如果全世界都低息,那咱就认怂。
配配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